“楷書狀元”孫培嚴
只要漢字還在,書法就不會消亡對我來講,將書法當成業余愛好,反而能更好地感受書法之美到現在才摸過3000多支筆,離寫禿一萬支還差得遠呢!
孫培嚴,號萬筆,從一名就職于電力部門的書法愛好者到第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楷書組第一名,并在近年來的全省及全國專業大賽中頻頻獲獎。他一直甚為低調,從未曾在媒體上曝光。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來到了孫培嚴的辦公室,只見他理著小平頭、穿著黑布鞋、身材結實,看起來十分的質樸,眉目之間隱約透出一股北方男子的豪爽之氣。孫培嚴說自己的父親是從吉林隨二野南下轉業到四川瀘州的,老家就在拍攝《林海雪原》的長白山東麓,母親是四川隆昌人。
人\物
孫培嚴三十年書法之旅
孫培嚴,1967年8月生,四川瀘州人,四川省電力公司職工。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力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師。1982年師從陳天嘯學習傳統書法及古典詩文;1999年入西泠印社篆刻培訓班學習;2004年師從何應輝學習書法藝術至今。1996年入選第六屆全國書法篆刻展;2004年,榮獲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楷書組第一名);2007年,獲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提名獎;2008年,獲全國第二屆隸書展三等獎;2009年,獲四川省第六屆“巴蜀文藝獎”二等獎;2010年,獲四川省首屆青年書法篆刻展一等獎。
信心被肯定
業余選手奪“楷書狀元”
“八屆書壇又一春,新科幾子任浮沉。長安落雁高飛后,更見星途趕路人。”
2004年,孫培嚴參加了在西安舉辦的第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及評比,為了這次比賽,他提前一年多就進入狀態,“截稿前3個月,每天都練12個小時以上,最長的時候,一天要練17個小時。”在比賽當中,孫培嚴選報的作品一路過關斬將,從三萬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楷書組第一名,奪得“楷書狀元”。孫培嚴說,這個獎項對他的鼓勵非常大,“我沒有經過學院式的系統書法訓練,練書法主要是靠自己的領悟和摸索,作為一個業余書法練習者,能在職業書法家云集的國家級書法比賽得第一,確實增加很大自信。”他還透露,比賽后,他掩飾不住喜悅的心情,即興賦詩一首:“八屆書壇又一春,新科幾子任浮沉。長安落雁高飛后,更見星途趕路人。”
“獲獎之后,在高興之余,我也陷入了極度的迷茫:該怎樣在書法上再前進一步?”說到這里,孫培嚴似乎也陷入了回憶之中,“幸運的是,因為獲獎我也結識了書法家何應輝,他答應收我為弟子,由此進入書法線條藝術的殿堂,并鞏固了我剛剛形成的個人風格的楷書,進而初步形成具有個性的隸書。”
境界大提升
“登堂入室 "求教于名師
“每個不同階層,都能有幸遇到最好的老師,省內外很多同好都很羨慕我。”
“不過,一入何門我就遭到了打擊,說起來還有點慚愧!”孫培嚴說,“一開始,何老師就讓我寫漢篆《袁安碑》,當時,我還有點暗自竊喜,因為之前在瀘州時,我也帶過學生,教過三年的《袁安碑》,自認為還是有點功底,結果寫了3個月,都不及格。當時我就有點灰心了,心想我再寫一周不及格我從此后就不練字了!一周之后,終于被何老師認可了。這件事對我的觸動特別大,我二十多年的功力還比不上這百日的練習!從這時候開始,我才真正進入了書法藝術的殿堂,對書法藝術在本質上有了深刻的認識,明白一般書法愛好與書道修煉的本質區別。”
“如果沒何老師,2004年獲獎之后到現在,我可能早就被人遺忘了!我這一生特別幸運,雖自幼喪父,卻師緣甚好!我自幼喜歡書法,啟蒙老師是位留著山羊胡、教歷史從不翻書的名師陳天嘯先生。后來又遇到讓我的書法道路走得更遠的何應輝老師。每個不同階層,都能有幸遇到最好的老師,省內外很多同好都很羨慕我。”說完,孫培嚴憨厚的笑了起來。
未來更努力
為自勵取名“孫萬筆”
“心無適俗韻,鬧市武陵源。斗室研書印,長鋒度宇寰。羞言南徙志,愧怍史中觀。遙想高樓外,一山又一山。”
從1982年至今近三十年的書法生涯,孫培嚴對書法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不管是三年武警的行伍生涯,還是復原進瀘州電業局生產一線,他對書法的追求都從未間斷過。業余時間幾乎全天都用在練習書法上,在白黑世界里,感受力量和速度帶來的愉悅、感受古人的書寫狀態和性靈……他在《丙戊自評》中寫道:“心無適俗韻,鬧市武陵源。斗室研書印,長鋒度宇寰。羞言南徙志,愧怍史中觀。遙想高樓外,一山又一山。”“學習任何專業都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來。”孫培嚴給自己取了一個號為“萬筆”,意在“寫禿一萬支筆”。孫培嚴說,取這個別號是想激勵自己,多寫多練,“不過,到現在自己才摸過3000多支筆,離寫禿一萬支還差得遠呢!”
孫培嚴說:“如果以書法為職業,在書法上就會患得患失,很難再以自由純粹的心態去熱愛書法。將書法當成業余愛好,反而能更好地感受書法之美。”
聊書法擺藝術
只要漢字還在書法就不會消亡
書法與篆刻自古以來都形影不離,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各種鈴印也是大有講究。孫培嚴對篆刻的鐘情和精到,也是成為他豐富書法線條語言的手段之一。他的個人傳記和篆刻作品被《巴蜀印人傳》收錄,編著者對其篆刻評價甚高,特別是他的鐵線篆。對此,孫培嚴顯得很謙虛,“我其實還算不上真正的印人,1999年我專門去杭州西泠印社學習篆刻藝術,主要是為了寫出更好的書法,而且可以體會那種金石之氣”。說到興起時,孫培嚴也用手在辦公桌上比劃起來,非常投入。
近年來興起國學熱,但在傳統書畫藝術中,書法的受眾始終不如繪畫,特別是年輕一代,對于書法更是陌生。孫培嚴也同意這樣的現狀,但他卻很自信地說;“只要漢字還在,書法就不會消亡。書法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書法是我們與自然溝通的中介,通過學習書法,我們可以體會自然規律、人生感悟,并且陶冶性情,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我相信以后喜歡書法、愿意學習書法藝術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
民風淳,文風盛川南之子為家鄉驕傲
孫培嚴的家鄉瀘州也是出了不少書法名家,比如蔣兆和、林子風等。提到家鄉,孫培嚴顯得十分驕傲,為記者一一道出其中淵源:“瀘州自秦國即設江陽郡,隸屬犍為,當今出土的有漢代溫酒器及著名的東漢《王君平闕銘文》(俗隸);宋朝,黃庭堅被貶瀘州時,留下瀘州八景之一:百子圖流杯池;明清時,瀘州就為皇帝進貢石刻和木刻;抗戰時期,瀘州身處大后方,有很多高級學府遷入,為當地帶來不少崇文之風;加之瀘州地處云貴川渝交界,長、沱兩江合流之處,民風淳,文風盛。在這樣的環境中,傳統文化也得以較好地保留。” |